凌源市“十四五”文化体育广电 发展规划纲要(要点)
作者:管理员    发布于:2019-12-26 10:13:11    文字:【】【】【
   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、三中、四中、五中全会精神,全面推进文化、体育、广播电视改革发展,加快文化立市、文化强市步伐,根据市委、市政府相关部署,编制本规划纲要。
    一、“十三五”时期文化体育广电发展主要成就
    ——覆盖城乡、布局合理、功能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建成。“十三五”期间,各乡镇综合文化站、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部建设完善,村级文化广场达到515个,形成了以市文化馆、图书馆等文化单位为龙头、乡镇综合文化站为依托、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前沿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。
    ——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显著提升。“十三五”期间,市图书馆年均流通人次14.6万,开展图书“七进”活动年均21次,国民综合阅读率达85%;文化馆免费培训各类文艺爱好者15万人次,年均文化服务人次61.3万,文化馆、图书馆总分馆制试点有效推进,市图书馆、文化馆被文旅部评为国家级一级馆。开展送文艺戏下基层活动2000余场。
    ——群众性文化活动蓬勃开展。“凌源之夏”群众文化艺术节已成功举办29届,“榆州之春”群众文化活动持续开展,举办各类大型文化活动100余场,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。
    ——文艺创作硕果累累。“十三五”期间,文化部门组织的文艺创作,省级以上获奖作品8部,国家级获奖作品5部,其中,微电影《火苗儿》获第七届亚洲微电影艺术节最佳作品奖,电影剧本《敖城》获国家电影局“夏衍杯”创意剧本奖,戏曲剧本《抱柱记》、《砸缸外传》获“曹禺杯”优秀剧本奖,大型评剧《凌水湾》获辽宁省精神文明建设“五个一工程”奖。
    ——文物保护利用有序推进。文物保护力度不断加大,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1450处,各级文物保护单位30处。馆藏文物5198件套,其中珍贵文物471件。流动博物馆“五进”活动、区域性文物展览合作积极开展。
    ——非遗保护传承日趋活跃。入选各级非遗保护名录项目 21 个,其中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、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1项(凌源皮影戏),入选省级非遗名录项目1项(高跷秧歌)。非遗重点艺人达2000余人,各级代表性传承人达91人。凌源皮影在国省展示展演中屡获金奖、大奖,凌源皮影戏和振声影雕被确定为辽宁省外宣精品项目。成功举办了首届、第二届非遗文化节。
    ——体育健身事业踊跃开展。启动凌源市全民健身中心建设,完成主体工程建设;建设9个城乡社会足球场;城市健身路径及中型以上村级文化广场实现体育健身器材全覆盖。举办大型群众性体育赛事60余次,参与群众10万余人;参与朝阳市群众性体育比赛40余次。新增注册体育社会团体8个,培养国家三级以上体育社会指导员2170人。参加省市各类竞技体育比赛31次,累计向上输送竞技体育人才100多名,其中,已获得国家健将级运动员6人,国家一级运动员4人,国家二级运动员13名,获得奥运会金牌1枚。
    ——广播电视事业稳步发展。完成无线发射台站改造提升工程,较好完成全市广播电视公益转播、无线信号传输覆盖的职责任务。城区、农村有线电视数字化改造分别完成3.8万户、2万户。完成全市应急广播体系建设一期工程。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9.42%,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9. 35%。安全播出保障水平明显提高。
    ——文化产业发展迈出新步伐。培育引进投资10亿元以上文旅龙头项目2家;完成文化老企业合资合作转型升级5家,培育11家;完成文化企业“小升规”2家,培育10家。
    ——文化市场监管不断强化。加大文化市场经营场所检查力度,持续开展扫黄打非专项行动,营造绿色文化环境。
    ——文化、体育、广电行业扶贫任务圆满完成。通过国省市检查验收。
    存在的主要问题:
    对文化缺乏顶层设计、政策支持和财力投入,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和提升作用没有得到应有重视,凌源文化的优势没有得到挖掘、体现和利用;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缺乏,城市功能严重不足;城乡缺乏文化元素的展现,没有形成文化的氛围;许多非遗项目市场狭小,市场化、产业化难以形成,濒危状态没有根本改变;没有盘活用好文物资源,缺乏抓文化产业的意识,文化产业严重落后;有线电视市场混乱,且受三大运营商冲击,市场下滑严重,存在安全隐患和社会隐患。
    二、“十四五”文化体育广电发展目标
    总体目标:实现文化立市,建设文化强市。
    具体目标:
    ——把凌源创建成为历史文化名城。
    ——把凌源创建成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、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基地、中国北方皮影中心。
    ——把凌源建设成为环京快旅慢游带首选胜地。
    ——建设体育强市。
    ——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。
    三、未来五年文化体育广电建设主要任务
    (一)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,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
    1.巩固扩大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成果,构建以市文化馆、图书馆等市级文化单位为龙头、乡镇综合文化站为依托、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前沿、文化中心户为补充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,在乡村振兴中切实发挥文化引领的作用。
    2.提高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服务效能。
    3.提高市级文化单位公共文化服务水平。完成图书馆、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、智能数字图书馆、智慧文化馆建设。
    4.积极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。推进凌源影剧院建设,完成美术馆、公共剧场、公共戏台、综合型知识文化消费服务场所建设,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。
    5.持续开展市政府送文艺下基层、图书“七进”、送文艺培训进基层等公益性文化活动,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 感。
    (二)搞活群众性文化活动,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
    1.持续举办“凌源之夏”群众文化艺术节、“榆州之春”群众文化活动。
    2.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主线,精心策划组织好系列庆祝活动。
    3.积极开展文化惠民演出。
   (三)打造精品力作,促进文艺繁荣发展
    加强市政府文艺奖评选表彰工作,支持本土作家及创作人员深入挖掘地方历史文化底蕴,并加强现实题材创作,多出传承历史文化、弘扬时代旋律的地方文艺精品,为文化立市提供支撑。
    (四) 落实保护责任,推动文物活起来
    1.提升文物保护水平,确保各级文物安全。
    2.加强历史建筑保护和修缮,积极向上申报文物保护单位。
    3.建成历史博物馆,结束15年来没有馆舍的历史。推进数字博物馆、爱国主义教育展览馆、红色文化展览馆、冶铁技术博物馆建设。
    4.深化历史文化研究,推进考古发掘工作。
    5.强化历史文化保护,推进中华母祖文化公园、百合主题广场、城市主题雕塑、历史文化街区建设,塑造城市风貌,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建设。
    6.坚持让文物活起来,加强对文物价值的挖掘阐释和传播利用,盘活用好文物资源,为文化旅游业提供助力。 
    7.持续开展流动博物馆“五进”活动,开展区域性文物展览合作,增强凌源历史文化的生命力、影响力。
    (五)增强市场思维,推进非遗传承创新发展
    1.推动非遗工作走上科学化、制度化、规范化道路。制订非遗工作、重点项目中短期发展计划,建立健全相关政策、制度、组织,有序推进任务落实。贯彻《非物质文化遗产法》、《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》要求,设立市政府非遗保护资金。充实市非遗保护中心工作力量。
    2.有计划推进非遗保护和传承。全面评选和认定域内的非遗项目,有针对性地实施保护。加大向上一级申报名录项目的力度。定期组织认定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,并加大向上一级申报推荐传承人力度。建立非遗传习基地,加强对传承人的政策扶持和培训工作,有目标、有计划地培养传承人。抢救性地录制皮影传承人、重点艺人个人专辑,推进传统皮影戏分级录制工作,对收藏的300余部3400余册影卷进行科学保护和利用。开展“影箱子救活工程”,支持民间皮影班社公益性演出。推进非遗专著编纂工作。促进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申报成功,在此基础上申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。
    3.运用市场化思维推进非遗产业化发展。积极包装申报项目,建设中国北方皮影博物馆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、农耕文明博物馆,集收藏、展览、展示、展演、录制、体验、培训、产品研发、学术交流等多功能于一体,吸引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目光和人流。鼓励和扶持非遗项目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,扩大受众面,提高市场需求度。外请运作团队或引进加盟企业,与我市掌握核心技艺的非遗艺人或文创企业合作,推进皮影、剪纸、刺绣等非遗项目形成产业,做大做强。推进非遗进景区,借力和助力旅游业发展。打造、提升非遗节目水平,组建非遗艺术团,开辟域外演出市场。
    4.运用新手段加强非遗的推介与传播。积极组织参加各级展示展演活动,持续举办非遗文化节,深度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,扩大非遗的影响力。引导非遗传承人、艺人及文创企业,充分利用互联网、新媒体,推进非遗传播、宣传和产品销售。积极举办、承办具有地域和全国影响力的非遗展示、竞赛、交流活动,走出去举办专题展示、交流活动,提高凌源非遗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国际传播力。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阵地,扩大对非遗的宣传,提升全社会对非遗的关注度和参与率。
    (六)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,蓬勃发展体育事业
    1.以乡村文化广场为依托,在每个乡镇至少扶持2个农民健身队伍,结合送文艺下基层活动,推进以演代练。加大向上争取力度,实现农村文化广场体育健身器材和城市健身路径全覆盖。丰富群众体育活动内容,打造凌源特色群众体育项目,提高群众体育受众面。新发展国家三级以上体育社会指导员2800人,到2025年,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全市人口75%以上,每年举办体育赛事不少于10次,参与人数不少于25万人,全民体质主要指标达到全省中等以上水平。
    2.创新体育中学运营方式,推进竞技体育社会化。继续推广“奥运争光计划”,竞技体育优势项目,培养一批突出的青少年体育人才。积极向上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。
    3.加大向上争取力度,实施1个城市体育公园、2条体育健身步道、1个中型全民健身中心、4个以上全时段开放的社会足球场项目,完成全民健身中心建设,推进体育场建设,完善体育基础设施,基本实现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。
    4.加强体育市场规范化管理,加快发展体育产业,使体育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。
    (七)推进广播电视事业发展,确保安全播出与优质传输
    1.加快有线电视升级改造,完成城区有线电视网络双向智能化改造(户户通)工程,拓宽业务领域,打造服务品牌,提高核心竞争能力和软实力。推进农村有线电视数字化改造“户户通”工程,实现户通有线电视全覆盖。新建120米高钢构铁塔,积极推进广电5G工程项目。
    2.加大资金争取力度,实施中央、省、市、县四级广播电视无线数字覆盖项目、红石山广播电视转播站项目,扩大覆盖面,提高覆盖质量。完成高山无线发射台站专业转播机房扩建项目。
    3.按照国省统一部署,全面完成全市应急广播体系建设任务,实现自然村接收终端全覆盖。加强应急广播体系运行管理和日常维护。
    4.加强安全播出管理,加大传媒机构和广播电视行业监管力度,确保导向安全和播出安全。
    (八)大力招商引资,加快文化产业发展
    1.突出“文明曙光”、“北方花都”、“化石宝库”、“汤泉圣地”、“皮影之乡”等地区文化品牌的打造,积极规划包装开发文化产业项目,创造凌源发展的活力和张力,提升文化软实力。
    2.加快实施中国朝阳红山文化旅游度假区项目,打造中华民族寻根问祖、迎祥纳瑞的史前圣地。
    3.推进古生物化石博物馆、地质公园招商建设,打造“花鸟源头”之远古仙境。
    4.加快热水汤温泉旅游度假区建设,打造集休闲、度假、康养、娱乐、运动于一体的文旅胜地。
    5.推进“塔子沟古街”文化产品市场开发建设,推进文物、化石、古玩、玉器、玛瑙等文化产品以及影雕、剪纸、根雕、刺绣等非遗产品产业化发展。
    6.推进“榆州风味夜市”美食街开发建设,推进凌源小吃“集约化发展、集成式提高”。
    7.依托原化石城建筑物,规划建设凌源历史文化园,打造集中展示凌源历史文化的窗口和平台。
    8.引导用文化提升农业发展,推进设施农业展示馆、花卉博物馆、农业主题公园建设,积极发展农耕体验、田园观光、研 学培训、文化创意特色农业。
    (九)提高政治站位,加大文化市场监管力度
    1.深化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改革,整合文化、文物、出版、广播电视、电影、体育、旅游7大市场领域行政执法职能。
    2.充实文化市场执法队伍工作力量,提升执法办案质量和执法监管水平,健全综合执法运行机制,加强文化市场监管,确保各类各业态文化市场规范有序和繁荣发展。
    (十)大力实施“文化+党建,弘扬价值观”党建名牌,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贯彻落实
    文旅广体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充分发挥文化工作思想引导的功能、涵养化育的特点、凝聚人心的作用、汇聚群众的优势,在开展公共文化服务、群众性文体活动、文化事业及文化产业建设、组织文艺创作、文化市场监管、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及传输等各项工作中,都要坚持党建统领,突出弘扬核心价值观的作用,放大“文化+党建”的效应,引导人们树立文化自信和价值自觉,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和落地生根,从而提升基层党建的活力和实效,为“加快文化崛起,推进文化立市”提供动力支撑。
技术支持:牛河梁网